關于轉發濟源市教育局關于加快推進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的通知
濟教師〔2017〕152號
各中心校,市直各學校:
根據教育部有關文件精神和《河南省教育廳關于印發<河南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實施方案>的通知》(教師〔2014〕850號)和《河南省教育廳關于加快推進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的通知》(教師〔2017〕388號)要求,我市于2017年底全面完成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的發展性測評(現將有關事宜通知如下:
一、重要意義
教師隊伍建設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續發展的基本保障,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是信息化社會教師必備專業能力。全面實施“能力提升工程”是貫徹落實國家教育信息化總體要求、全面提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一項重要制度安排,對加快推進教育信息化、深入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各單位要從全面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戰略高度,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摸清進度、迎難而上,加快推進“能力提升工程”,千方百計、保質保量地辦好這一民心工程。
二、主要任務
依據《河南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發展測評實施細則(試行)》要求,于2017年底全面完成中小學幼兒園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的發展性測評。具體測評時間另行通知。
三、工作要求
(一)各單位要不斷強化“能力提升工程”領導小組的組織管理,要切實落實中小學校長是本校“能力提升工程”實施第一責任人的制度安排,加強對轄區內“能力提升工程”的指導和管理,做好測評工作的全面宣傳。
(二)各單位要組織教師全員學習《河南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發展測評實施細則(試行)》和《河南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發展測評評分細則》,做到人人熟知,按照評分細則的記分項目做好測評前的各類資源準備,查漏補全,爭取全員測評通過。
(三)市教師進修學校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工程辦公室要認真謀劃,完成測評工作的各階段任務,并發布測評報告。
附件:河南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發展測評實施細則(試行)
2017年5月31日
附件
河南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發展測評實施細則(試行)
根據《河南省教育廳關于印發<河南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實施方案>的通知》精神,特制定本實施細則。
第一條 測評對象
各級各類中小學校幼兒園專任教師。
第二條 測評條件
教師參加測評,須獲得由教育部監制、省工程辦頒發的“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訓結業證書”。
第三條 測評程序
測評程序由個人申報、部門審核、專家評審、結果公示、證書打印等五個階段組成。
1.個人申報
參加測評教師登錄河南省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管理平臺教師端,登錄“河南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發展測評系統”(以下簡稱測評系統)填寫《河南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發展測評申報表》(附件1),填寫相關內容,對申請的得分項目須注明評測材料的位置或鏈接,同時在測評系統中提交以下材料:
。1)河南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訓結業證掃描件;
。2)云盤分享網址(云盤里應該有日常教學課程資源包、個人空間的截圖或者個人空間網址;其中個人空間可以指QQ空間、博客空間等);
2.審核
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建立專家評審小組對申報人材料進行評定:
。1)縣級教育行政部門負責對轄區內中小學幼兒園教師進行測評,并認定相應等級。
。2)省轄市負責對轄區內中小學幼兒園教師進行測評,并認定相應等級。
。3)教育廳依托“能力提升工程”項目執行辦公室負責對廳直屬中小學幼兒園教師進行測評,并認定相應等級。
3.測評形式
各級要組織專家評審委員會,依據《河南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發展測評指標體系》及《河南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發展測評評分細則》,以網絡評審的形式對申請發展測評對象的材料進行量化評分和綜合評定。
4.結果公布
評定結果由各級按照有關程序進行公示、公布。
5.證書打印
發展測評獲得合格及以上等級者,登錄河南省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管理系統教師端自行打印證書。
第四條 測評時間
各級測評時間自行安排,具體日期由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另行通知。
第五條 評分標準
評分評準見附件《河南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發展測評評分細則》(附件2)。
第六條 評審過程
1.專家遴選
各部門(單位)根據申報人數與學科分布等情況從本地區或河南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專家庫中遴選評審專家。
2.專家測評
專家根據《發展測評評分細則》對測評材料進行評分。
第七條 測評結果分級
發展測評分優秀(90-100分)、良好(80-89分)、合格(60-79分)、不合格(60分以下)四個等級。
第八條 測評結果的運用
發展測評等級證書將作為省級中小學名師、省級骨干教師以及能力提升工程種子教師等評選的重要條件。
1.省級中小學名師評選推薦等須取得優秀等級證書;
2.省級骨干教師、省級名師和能力提升工程種子教師評選推薦等須取得優秀等級證書;市級、縣級中小學名師評選推薦等須取得良好及以上等級證書;
3.各地可將教師參加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發展測評結果作為教師職稱(職務)評聘的加分條件。
第九條 加分政策
考慮到不同年齡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差異,對年滿50周歲的申報者暫實施加分政策。即該部分教師“最后得分=實際得分×加分系數”,加分系數為1.2。
第十條 測評結果的申訴
對測評結果存在異議的人員,可向市、縣教育局師訓科提交書面申訴。
附件:1.河南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發展測評申報表
2.河南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發展測評評分
細則
附件1
河南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發展
測評申報表
申報者單位所在地區: 填報日期: 年 月 日
姓 名 |
|
學 科 |
|
學 段 |
|
照片 (一寸 彩色) |
|||||
性 別 |
|
出生年月 |
|
身份證號碼 |
|
||||||
職 稱 |
|
工作單位 |
|
郵 箱 |
|
||||||
手 機 |
|
職 務 |
|
學 歷 |
|
||||||
郵政編碼 |
|
通訊地址 |
|
||||||||
河南省中小學幼兒園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訓結業證書編號 |
|
||||||||||
教學資源包 |
名稱 |
|
|||||||||
學段 |
|
學 科 |
|
||||||||
年級 |
|
教材版本 |
|
||||||||
說明 |
|
||||||||||
云盤分享資源包、個人空間資料的網址 |
|
提取碼 |
如果有提取碼請填寫 |
||||||||
測評材料原創性聲明 |
測評申請者鄭重聲明: 在本次測評中本人所提交的測評材料或作品均是本人的原創性成果,如因材料不真實而導致的一切后果與責任,均由本人承擔。
申請者簽名:
年 月 日
|
||||||||||
附件2
河南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發展測評評分細則
一、評分依據
本評分細則的基本依據是教育部頒發的《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及《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課程標準》。
二、計分項目
本評分細則的計分項目分為教師的個人空間建設、教學資源(含課堂實錄、教學設計、教學課件、課后反思4個小項)、教師工作坊研修等三大部分,總分100分。
三、評分指標與賦分細則
一級 指標 |
二級 指標 |
三級指標 |
評分標準 |
優秀 |
良好 |
及格 |
不及格 |
《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課程標準》(試行) 對 應 項 |
考查位置 |
---|---|---|---|---|---|---|---|---|---|
個人空間建設 15分 |
1.規范性(6分) |
1.空間內容與標題相符;至少四個欄目有資源,超鏈接有效流暢;主題突出,圍繞教育教學設計。 |
3項合格為優、2項合格為良、1項合格為及格、其余為不合格。 |
3 |
2 |
1 |
0 |
T4素材的處理與加工 T7信息道德與信息安全 T16網絡學習空間的構建與管理 |
個人空間 截圖或個人空間網址 |
2.具有所任學科特點;可讀性強;內容健康,有較好的信息道德。 |
3項合格為優、2項合格為良、1項合格為及格、其余為不合格。 |
3 |
2 |
1 |
0 |
||||
個人空間建設 15分 |
2.創意性(3分) |
3.空間布局合理,層次分明;界面美觀;多媒體內容的美工與音頻藝術設計精致,具有創意。 |
3項合格為優、2項合格為良、1項合格為及格、其余為不合格。 |
3 |
2 |
1 |
0 |
T4素材的處理與加工 T16網絡學習空間的構建與管理 |
個人空間 截圖 或個人空間網址 |
3.資源建設(6分) |
4.資源種類齊全(如視頻、文檔、動畫、音頻、圖片等)。 |
資源在5項及以上為優;4項為良;2~3項為及格;0~1項為不及格。 |
3 |
2 |
1 |
0 |
T3學科資源檢索與獲取 T4素材的處理與加工 T16網絡學習空間的構建與管理 T17網絡教學平臺的應用 |
||
5.資源的數量多。 |
各資源總數量超過50個為優;30-50個為良;10-30個為及格;0~10項為不及格。 |
3 |
2 |
1 |
0 |
||||
教學資源包 80分 |
4.教學設計(20分) |
6.教學三維目標與學科課程標準的一致性。 |
高度一致為優;一致性較好為良;欠一致為及格;不一致為不及格。 |
4 |
3 |
2 |
0 |
T10學科教學資源支持下的課程教學 T11技術支持的課堂導入 T12技術支持的課堂講授 T13技術支持的學生技能訓練與指導 T14技術支持的總結與復習 |
指定的教案 |
7.教學設計中很好地體現了教學的導入、學生的組織、問題的設計、課堂訓練等基本環節。 |
4項及其以上為優;3項為良;2項為及格;1項為不及格;其余為不及格。 |
6 |
5 |
4 |
0 |
||||
8.準確把握教學內容與信息技術的融合點,體現了學科特點和信息技術優勢。 |
融合好為優;融合欠佳為良;融合一般為及格;其余為不及格。 |
6 |
5 |
4 |
0 |
||||
9.教學設計體現教師與學生的課堂雙邊互動活動。 |
很好體現為優;較好體現為良;一般體現為及格;其余為不及格。 |
4 |
3 |
2 |
0 |
||||
5.教學課件(20分) |
10.主題突出;結構合理;邏輯順暢;課件能夠清晰、準確地表達教材內容。 |
4項為優;3項為良;2項為及格;1項為不及格;其余為不及格。 |
5 |
4 |
3 |
0 |
T3學科資源檢索與獲取 T4 素材的處理與加工 T5多媒體課件制作 |
指定課件 |
|
教學資源包 80分 |
11.課件設計規范。版面設計和諧美觀,布局合理,圖文并茂、文字的字號字體得當、導航清晰簡捷。 |
完全規范為優;規范性較好為良;欠規范為及格;不規范為不及格。 |
5 |
4 |
3 |
0 |
T3學科資源檢索與獲取 T4 素材的處理與加工 T5多媒體課件制作 |
指定課件 |
|
12.課件表達規范。內容無知識性錯誤,文字、符號、單位和公式表達規范等。 |
完全規范為優;規范性較好為良;欠規范為及格;不規范為不及格。 |
5 |
4 |
3 |
0 |
||||
13.課件能合理地利用各種資源,并能選擇恰當軟件,對數字資源素材(文字、圖片、動畫、視頻等)進行處理與加工,創意新穎。 |
資料優質且合理為優;資料欠優質但合理或資料優質但欠合理為良;資料欠優質且欠合理為及格;資料劣質且不合理為不及格。 |
5 |
4 |
3 |
0 |
||||
6.課堂實錄(30分) |
14.視頻畫面可視性好;聲音清晰。 |
2項均好為優;可視性好但聲音欠佳為良;可視性與聲音均欠佳為及格;均差為不及格。 |
5 |
4 |
3 |
0 |
T2多媒體教學環境認知與常用設備使用 T6 學科軟件的使用 T8 簡易多媒體教學環境下的學科教學 T9交互多媒體環境下的學科教學 T10學科教學資源支持下的課程教學 T11技術支持的課堂導入 T12技術支持的課堂講授 T13技術支持的學生技能訓練與指導 T14技術支持的總結與復習 |
指定視頻 |
|
15.視頻為現行教材的教學內容;內容完整,時間為15-45分鐘。 |
2項均好為優;僅滿足后者為良;僅滿足前者為及格;均不滿足為不及格。 |
5 |
4 |
3 |
0 |
||||
16.教學重點突出;能有效突破教學難點;教學目標達成度高。 |
3項均好為優;2項好為良;1項好為及格;均不好為不及格。 |
5 |
4 |
3 |
0 |
||||
17.授課過程能熟練應用學科資源;信息技術應用適當。 |
兩項均突出為優;1項突出為良;兩項均一般為及格;兩項均不好為不及格。 |
5 |
4 |
3 |
0 |
||||
教學資源包 80分 |
6.課堂實錄(30分) |
18.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各教學環節表現好(導入、講授、訓練與指導、總結與復習)。 |
4項均好為優;2-3項好為良;1項好為及格;其余為不及格。 |
5 |
4 |
3 |
0 |
T2多媒體教學環境認知與常用設備使用 T6 學科軟件的使用 T8 簡易多媒體教學環境下的學科教學 T9交互多媒體環境下的學科教學 T10學科教學資源支持下的課程教學 T11技術支持的課堂導入 T12技術支持的課堂講授 T13技術支持的學生技能訓練與指導 T14技術支持的總結與復習 |
指 定 視 頻 |
19.課堂教學氣氛民主和諧;學生參與度高;教學效果好。 |
3項均好為優;2項均好為良;1項均好為及格;3項均不好為不及格。 |
5 |
4 |
3 |
0 |
||||
7.課后 反思 (10分) |
20.對課堂教學及教學效果進行自我評價;列出信息技術應用方面的教學設計和課堂表現的亮點、不足;寫出改進方案等。 |
3項均好為優;2項均好為良;1項均好為及格;3項均不好為不及格。 |
10 |
8 |
6 |
0 |
T15技術支持的教學評價 |
指定 的反思 |
|
自主研修(5分) |
8.教師工作坊(5分) |
21.主持或參加省級、市級、縣級教師工作坊的表現。
|
為主持人、工作坊辦得好為優;為主持或參加工作坊研修表現較好為良;參加工作坊研修且為合格以上的學員為及格;其余為不合格。 |
5 |
4 |
3 |
0 |
T26教師工作坊與教師專業發展 T27網絡研修社區與教師專業發展 |
|
四、其他
1.申報者提交的教學資源包要求類別齊全、文件完整。且與本人教學學科專業一致。
2.此評分細則暫試行一年,之后依據實施效果和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發展需求再對各級指標及細則賦分作優化調整。
上一篇:2017年暑期電教培訓安排
下一篇:師徒結對幫帶,助力教師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