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錄像三個一]《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李戰虎
發布時間:2013-05-09 09:26:48 來源: 瀏覽: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復習課課堂實錄
實驗中學 李戰虎
一、導入:
課前播放一首歌《奔跑》,激勵奮戰在中考一線的學生。
孔子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今天,我們將開始初三的第一輪語文復習,讓我們,把握課堂每一分,精彩掌握每一點。今天,讓我們復習《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再次溫故、聆聽圣人的千古絕論
二、出示目標:(學生齊讀)
1、背誦課文,默寫關鍵句。
2、掌握課文中的重點實詞,翻譯重點句子。
3、理解文意,把握課文內容,主旨、人物形象及寫作方法。
三、導學過程:
1、【自主復習】(15分)
師:請同學們合上書,出聲背,不熟練處看書反復背,力求熟練背誦。
學生:大聲讀背。
師:巡視,然后說,同桌相互背誦,相互糾正,個人針對問題強化記憶
學生:同桌互背檢查。
師:都完成任務了么?
學生:完成了。
師:請同學們,結合導學案,快速記憶導學案中列出的重點字詞及重點句子。
生:快速記憶相關內容,并及時批注到導學案上。
師:教師巡視指導,及時幫助有問題的學生。
師:同學們,學習效率很高,大多都完成了任務。提前完成的,請及時記憶。
師:完成了么?
生:完成了。
師:請同學們接受背誦檢測,三分鐘。師出示填空題。
生:做題,接受闖關。
2【課堂提升】
師:同學們能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嗎?
生:(齊答)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師:這個論點有什么含義?
生:憂患可以使人謀求生存,而安樂必將導致死亡。。
師:能不能說得具體一點?
生:優越的條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蝕人的健康肌體,使人喪失成功的上進心;而艱苦的環境,坎坷的道路,卻能磨練人的意志,增長人的上進心。
師:那現在同學們明白《臥薪嘗膽》的故事給我們什么啟示了嗎?(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還有很多名人的事例可以證明這一點。還有哪些事例能證明這個論點嗎?
生:司馬遷受宮刑而作《史記》,歐陽修兩歲喪父苦學成才。
生:曹雪芹舉家食粥而寫出了不朽的《紅樓夢》。
生:愛迪生小時一邊賣報一邊作化學試驗。有一次,不慎在火車上引起了火,被車長打聾了一只耳朵。由于他的刻苦努力,終于成為舉世聞名的發明家。
生:周幽王沉湎酒色,不理國事,為博褒姒一笑烽火戲諸侯,最終亡國。
師:用名言警句對文章進行概括也是一種讀書方法。大家能不能用名言警句來概括本文的論點?
生: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
生: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師:我們一起讀一上這些名句。
師:下來談談論證過程及論證方法。
生:課文開頭連舉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作為事實論據證明論點。
師:這六個名人有什么共同點?
生:都出身在下層,有過磨難,最終都地位顯赫,有作為。
師:那么他們的經歷說明什么?
生:說明只有經歷磨練才能有所作為,以此論證“生于憂患”的觀點。
師:同學們真聰明。除了擺事實,作者還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生:講道理。“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一句由列舉事實過渡到講道理,人才的造就必須先經過磨練。
師:作者認為要經過哪些磨練?
生:“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師:達到一個什么目的?
生:“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師:你說的很好。我們可以理解為要想成就大事業,必須先經歷生活、思想、行為上的磨難。生:那這一句,屬于道理論證。
師:生于憂患是告誡人們要有憂患意識。
師:面對散發著孟子生命氣息的文字,我們的心中唯有崇敬。這么精美的文章,這么睿智的見解,你能說說孟子語言的特色嗎?
生:回答。
3、【中考連接】
師:讓我們接受一下中考題的檢驗吧。教師出示大屏幕,展示中考題。
生:學生做。
師:教師巡視。
師:時間到。教師大屏幕出示答案。
生:用紅筆進行對該,并畫出分數。
師:引導生總結得失。
四、結束語:
2013年中考號角已經吹響,為了這個理想,我們六載寒窗苦讀,三年磨礪,迎戰著人生的每一天,讓七彩的夢在六月放飛。讓我們朝著理想——奮勇出擊,只要有信心、有勇氣、有毅力,最終的成功一定屬于你。把劉歡的《從頭再來》送給大家,希望同學們都能記著“心若在,夢就在?闯蓴,人生豪邁。”下課。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教學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對文言文學習有如下要求:“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
《生于憂患 死于安樂》一課是《孟子兩章》中的第二章,這一章講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本文篇幅短小,邏輯嚴密,思想深邃,觀點鮮明,論證有力,氣勢充沛,感情洋溢,語言精辟,尤長于譬喻,用形象化的語言說明復雜的道理。
作為一節文言文復習課來說,我著重強化學生的基礎知識和語言的積累,一上課先背誦,強化積累,然后結合課下注釋夯實基礎,自主復習。然后課堂訓練,達標檢測,進而延伸遷移。從本節課教學過程來看,有以下幾方面優點:
1、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學生思維活躍,沖破樊籬,充分解放了他們的思想,自己真正成了主宰自己學習的主人。
2、本節課還體現了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合作交流,使許多不能解答的問題得到了解答,使許多能解答的問題在頭腦中愈發明朗。
3.“質疑──探疑──合作解疑”貫穿教學始終。學生在學習中善于發現問題,積極探討問題,真正感受到求知的樂趣。
存在不足的是:對學生的發言缺少鼓勵、肯定,應給予適當的評價,讓學生樹立信心,使他們在課堂上樂于展示自我風采。課前預設的學習目標,有部分學生沒能達到。留給學生的時間不夠。在研讀課文時個別學生的疑難問題沒有徹底解決。在以后的教學中要把握好各教學環節的時間,以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提高課堂效率。同時,令人遺憾的是由于時間的緊迫,我在各部分銜接中比較生澀,課堂語言不夠流暢,當堂激勵和隨機深入引導不能達到水到渠成。
文言文復習教學怎樣預設才會使課堂卓有成效?怎樣才能最大限度的使學生從文言文的微言大義里面得到屬于自己的東西?值得我去探究,深思!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復習學案
備課人:李戰虎
一、復習目標:
1、背誦課文,默寫關鍵句。
2、掌握課文中的重點實詞,翻譯重點句子。
3、理解文意,把握課文內容,主旨、人物形象及寫作方法。
導學過程:
二、學生自主復習:
1.背誦。
方法:合上書,出聲背,不熟練處看書反復背。
同桌相互背誦,相互糾正,個人針對問題強化記憶。
2.重點詞語:
舜發于 畎畝 舉于魚鹽 舉于士 故天將降 是人也 苦其心志
勞其筋骨 餓其體膚 空乏其身 行拂亂其 動心忍性 曾益
人恒過 然后能改 衡于慮 后作 后喻 入則無 法家 拂士
出則 敵國 恒亡 生于憂患 征于色 發于聲
3.重點句子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4.填空訓練:
(1)文章講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中心論點: 。
(2)第一段承上啟下的句子: ,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與此相似的其他人。
(3)第二段講客觀條件對造就人才的作用,闡述的道理是: 。其中闡述在思想上磨練的句子是: 。 在生活上經受磨練的句子: 。 在行動上受磨練的句子是: 。 結果才能 ,(受磨練的益處) 。
(4)第三段講人的主觀因素對成才的作用即: 。寫人心理狀態的變化, 。寫人面部表情的變化。 。
(5)第三段從正反兩方面論述經受磨練的好處,從正面講磨練激發人斗志(個人)。
從反面提示國家滅亡的原因(國家)。 .
(6)孟子對治理國家提出的論斷是: 。孟子認為國家要長盛不衰,就需要有 。
二、問答題提示:
1、本文的論點是什么?
2.文章開頭列舉六個人物的事例,他們的共同點是什么?從他們的事例中你獲什么感悟?
3、在作者看來,一個人經受了艱難困苦的磨練,將會有怎樣的益處?
4、文中由個人升華到國家,論證“死于安樂”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
5、短文先從正面論述生于憂患,再列舉六位從卑微貧窮而成為圣君賢相的典型事例后,從理論上歸納了逆境對個人成才的重要性,接著又從反面論述死于安樂,并由個人的成才規律推及到國家的興亡,在基礎上顧理成章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論點:
6.本文認為擔當大任的人必須經過艱苦生活的磨煉,請你根據自己的認識,用個實例驗證這個觀點。
7.2008年5月23日,溫家寶總理為震后復學的北川學子題下“多難興邦”四個字,它與本文表達的什么觀點相類似?
8.唐代名臣魏征認為:帝王心懷憂危,就能任賢受諫;心懷安樂,就會危及國家。這印證了本文的中心論點: 9.《格言聯璧》中有一聯:“天欲禍人,先以微福驕之;天欲福人,先以微禍警之。”文中“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一句表達的是上聯的意思還是下聯的意思?
請用自己的話做簡單說明。
三、中考銜接,課堂訓練:
訓練(一)
【甲】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乙】孟子少時,誦①,其母方②織。孟子輟然③中止,乃復進。其母知其喧④也,呼而問之曰:“何為中止?”對曰:“有所失復得。”其母引⑤刀裂其織,以此誡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復喧矣。(選自《韓詩外傳》卷九)
注釋:①誦:背誦。②方:正在。③輟然:突然中止的樣子。輟,停止,廢止。④喧:遺忘。⑤引:拿來。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4分)
①人恒過然后能改恒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母引刀裂其織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譯下列句子。(4分)
①生于憂患,死于安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自是之后,孟子不復喧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兩文在表達方面有什么不同?(4分)
4.你認為【乙】文中孟母教子的方法有什么獨特的地方?這個故事說明了什么道理?(3分)
四、課下鞏固訓練:
訓練(二)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中,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而死于安樂也。
1、解釋文中加點的詞。(4 分)
故: 任: 曾: 過:
2、翻譯“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這個句子。(3 分)
答:
3、填空:
文中的劃線句屬于 論據。作者從個人 的事例再說到統治者的 方略,最終提出了“ ”的中心論點。(4 分)
材料鏈接:
2008年,偉大的祖國遭受了雪凝、“藏獨”、地震等接踵而至的突難。我們渴望天佑中國,但我們也深知“多堆興邦”。幾千年來,中華民族雖歷經淪桑、飽受磨難,但我們今天仍然光芒四襯,昂首屹立于世界的東方。
4、請結合短文簡析:多難為何能興邦?( 3 分)
答:
參考答案
1、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2、共同點:都出身貧賤,都經歷了磨煉。最后都大有作為。感悟:苦難是對人生的一種磨練,我們只有戰勝苦難,才能取得成功。
3、 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5、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6、答:司馬遷慘遭宮刑而憤作《史記》;越王勾踐,經受奴仆之苦,而臥薪嘗膽,戰勝吳國,成就大業。
7、生于憂患。
8、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答:是下聯的意思。
微禍給人帶來內心的困苦和思想的梗塞,但能讓人奮起有所作為,這正是“福人”之
1.①常常犯錯誤②割斷
2.①因有憂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樂而衰亡。②從此以后,孟子不再因為分心而遺忘書中的內容了。
3.甲文以議論為主,語言精練,分析透辟;乙文以敘述為主,用引刀裂織的方法明理,自然巧妙。
4.孟母是用實際行動來教育孩子。說明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全神貫注,一心一意不能分心的道理。(第一問1分,第二問2分,意思對即可)
上一篇:[錄像三個一]《出師表》 董新苗
下一篇:[錄像三個一]《小石潭記》 張惠玲